《山村梦忆》1、那辆无情的火车 2、那个偏远的山村(祝康)
《山村梦忆》
作者:祝康
语音:原野
为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写了一篇回忆录《山村梦忆》,缅怀当年下乡当知青的情愫,重拾当年那些从艰苦中尝得的浅浅的温暖!
目录
《山村梦忆》
1、那辆无情的火车
2、那个偏远的山村
3、那些难忘的记忆
4、那位善良的朝鲜族小姑娘
5、那一夜我学会坚强
6、那一年我离开了小山村
1、那辆无情的火车
1969年4月5日,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明节,这是一个传统的奠拜先祖、回忆逝去的悲忧日子。上海澎浦火车站,口号声和锣鼓声喧天,彩旗飘扬。我和800多名上海知青在亲人的泪水中登车出发,驰向了一个深藏在大山里不知名的小山村!
这次远征,是那个时代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它被冠以了神圣与使命的意义,是一场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划时代运动。
对我个人而言,没有神圣感,只有离开亲人与家乡的悲伤!知道自己要去一个在心灵中被虚化,并披着神秘面纱且很远、很远地方。只知道那里很偏远、落后、贫穷。我将会在那里经受一场人生历练,至于其他,一切皆于无知!在人生中,无知是可怕的,却又是好奇的,这种既怕又好奇的心理,驱使着自己走向了未来!
黑色巨大的蒸汽机火车头拉着十几个绿色车厢,如同一条钢铁长龙,冒着滚滚黑烟、蒸汽的力量让两米多高的巨大动轮带动着粗大的钢铁连杆,转动起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来的巨大怪兽拖动着这条绿色铁皮巨龙,鸣着长笛,义务反顾地、毫不疲倦地在祖国大地上奔跑了三天三夜,它跨过了长江、越过了黄河,闯出了山海关。随着时间的滴溚流逝,我感觉到离开家的距离越来越远!从此以后,原本看得着摸得着的家以及亲人只能成为思念,在长白中学10班里快乐的学习生活终于成为了历史!
第三天清晨,列车几乎贴着皑皑白雪的山崖削壁缓慢前行。它象一个老人,有气无力地喘着粗气,驰入了平均海拔2000多米高的长白山区。
我迷茫的望着窗外,看着粘着白雪的削壁在列车的前行中压过来,感到窒息,莫名的恐惧让我的身体往车厢里躲避。一会儿,列车驰进涵洞,车厢里变得一片漆黑,昏黄的灯光亮起,我听到了有个女生在轻轻哭泣。一种莫名的伤感湧在心头,一颗大大的泪珠从我的眼角滴落!“妈妈,我想你了!”此刻的我,第一次尝到了离开妈妈的味道!
面对着连绵不断,復盖着皑皑白雪的山峰,我双眼望着窗外,胆怯且好奇地寻找着什么?课堂上、书本里似乎没告诉我们答案,此时我到底是该哭还是该笑?少年时代,只知道这个世界是平坦的,上面盖着许多房子,还有高楼,大人们上班,孩子们上课。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常、那样的顺理成章。不知道人生中还会有迷茫、还会有思念。明天会怎么样?有什么在等待着自己?会突然那么无知不确定,恐惧多于期待,如果有可能,我多么希望火车掉头向家乡开去,回到家,我要紧紧拥抱着母亲,大声告诉她我爱你!
2、那个偏远的山村
历经三天三夜的长途远行,火车终于停在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车站。站台上有很多身穿朝鲜族服装的阿爸依和阿妈妮们跳着民族舞蹈欢迎我们。当地政府部门把我们分派在居民家休息了一夜。次日清晨,知青们被分别送往县内所辖的几个公社。去往智新公社的三台大“解放”卡车满载着一百多名上海知青,在103国道上行驶了一个来小时,到了“大砬子 ”(公社所在地)下了一批人。剩下两辆车又行驶了近半个小时,到了长 财大队所在地,又下了一车人。最后一辆车又行驶了近二、三里地,停在公 路旁的一个山沟前,近山口下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公社领导喊道:“长 财六队的知青同学们到了,都下车吧!”
最后车里只剩下包括我在内的十五名知青了,大卡车离开国道,颠颠簸簸地又往山沟里行驶了小半里路,地冻路滑,道也越来越 窄,汽车再也进不去了,只得停了下来。公社领导说前面路窄车开不进去了,七队的同学们下车吧,队长已等在山口接你们了!
塞外四月,満山遍野覆盖着未融化的积雪,山沟里仍是一片白茫茫的冬日景象。冷风从山里吹来,吹落了枝头上的残雪,片片飞扬。
山坳口上,凛冽的寒风里,站着一个戴狗皮帽子穿乌拉鞋的大叔。他个子不高、长着满脸胳腮胡子,厚厚的嘴唇带着微笑。朴实憨厚,这是第一位出现在我眼里的山区农民,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朴队长是村里的党小组长,大队党支部委员。他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立过一次三等功!
朴队长身边停着一架牛车。拉车的是一头高大壮实的延边黄牛,它尖尖牛角朝天张扬,粗大的脖子上架着沉重的车辕。牛车是用山里木头制作的,两根长长的木榬杠子已经磨得非常光滑。五十公分高的木轱辘上套着一圏铁环,轱辘上的铁环被山道的碎石磨得铮光溜亮,不知道辗磨过了多少道山山岭岭的坎坷!
公社领导向我们介绍说这位赶牛车的朝鲜族阿扎西就是是朴队长。朴队长憨厚地笑着,和我 们一一握手。握手时我感觉到了老队长那双粗糙、厚实、有力的大手的热情!他笑哈哈地对大家说:“欢迎你们从上海来到七队安家落户,往后,我们就是一家人啦!以后你们有什么要求,就和我说,我们贫下中农一定帮你们解决呀!”我们听了心里热烘烘的,原本拨凉抜凉的心窝觉到了一丝丝暖意!抬头远望,一枝早开的金达莱花在棘丛中随风摇曳,似乎在向我们招手示意欢迎!
朴队长把我们的行李放在牛车上,然后拉一下牛缰绳,大喝一声“驾”!老黄牛屏足了劲,沉重的车轮,嗄吱嗄吱在崎岖的山道上转动了起来,我们裹紧了统一配发的黄色棉大衣,放下了棉帽护耳,顶着山风,像一群初出茅庐的小战士一样,跟着朴队长,簇拥着大牛车往大山深处进发了!
一条復盖着积雪的盘山土路弯弯绕绕,两道被牛车轱轳辗压出的灰色车轮印痕,伴随着这条孤独的山路,不离不弃 ,勇敢地伸向了大山深处的远方!
我们一群对未来充满激情的战士,双脚踏上了这条山路,我们的身上似乎就有了力量!
山路有时平缓,有时陡坡。碰到上坡,行李太重,大黄牛喘着粗气,我们男生就主动在后面推车,朴队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高兴的向我们伸出了大拇指:上海“阿达里”(孩子)“渣浪达”(好)!
一路 上,朴队长用比较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生产队共有十三户人家,四十多口人,全是朝鲜族。除去老人孩子,只有三十多个劳力。知道你们今天来 ,生产队放了假,现在正等着迎接你们呢!
顶风踏雪艰难地行走了六、七里路,狹窄的山沟突显开阔了。沟底有一块弯月般的小平川,十几座大大小小的草房沿着冰冻的山溪散落在山角下。从山路上望去,家家的木烟筒里飘着炊烟,能感觉到草屋顶下泥墙围子里在凛冽冰封的山沟里那一家家的温情暖意与生命的不屈顽强!这幅自然与人类的和睦、抗争的原生态图景让我感动!我们将在这里生活,艰苦的日子会让我们颤栗还是坚强,正是我们这些上海娃子面临的课题,这里的茅草房与冰封的大地就是我们的课堂。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与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教材,我们将从这块土地上吸取能量,让自己成长!
(待续)
作者简介
祝康,于1969年去吉林省龙井县智新公社长财大队七队插队落户,1974年招工进了国营吉林省开山屯化学纤维浆厂任工人,1977年后在厂工会工作直至2005年退休,退休后入户回到上海。
本文 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